市中院董伟威院长到联系点广水市陈巷镇走访征求意见
楚天快报讯本报记者朱道全通讯员邓明
“司法公开,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法院接受监督的有效机制,司法唯有公开,才能促公正、立公信。”这是市中院院长董伟威在今年全市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董伟威院长自去年12月底到任,对司法公开工作十分重视,在他看来“人民法院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展现的是司法底气和自信,促进的是自我加压和完善。”董伟威院长就任市中院院长虽只有短短的五个月时间,但他多次调研、多方奔走,开展司法公开工作力度大、措施实。
2014年是市中院司法公开推进年,全市法院系统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公开接受各方监督,深入推进司法公开活动向纵深发展。
信息公开拓宽司法公开渠道
近年来,市中院严格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要求,按照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的原则推进司法公开工作。
在案件审判时,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让办案过程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积极运用法院门户网站等手段,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高效率的审判流程公开服务,并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提升法官司法能力、提高审判质效。开庭公告网上“贴”,就是市中院走出审判流程公开的第一步。
裁判文书公开,倒逼裁判文书事实清、依据足、说理透。坚持“以上网为原则、不上网为例外”,全面落实裁判文书上网发布制度,对应当上网的裁判文书,进行技术处理后一律上网公开。今年,市中院应当上网文书上网率力争达到90%,基层法院力争达到70%。到2015年中院应当上网文书的上网率达到100%,争取3年内应当上网文书的上网率达100%。
同时,执行信息公开,实现案件执行透明化、规范化、迅捷化。健全执行流程管理系统,进一步细化执行流程信息项目,将执行环节每一个步骤、程序、措施以及委托评估、拍卖、款物发放、鉴定等信息录入平台,并与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将案件执行信息纳入审判信息对外公开平台。将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人的财产查询信息、已采取的强制措施、资产评估拍卖情况等全部向社会公开,方便执行案件当事人随时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市中院还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力度,推动科技法庭,为推进司法公开提供技术支持。5月,市中院的科技法庭施工进入实施阶段。投入使用后,将实现庭审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同步网络直播,社会公众走不出户,点击链接就可以在家旁听庭审。
完善监督虚心纳谏促发展
多年来,市中院一直坚持开门建院、听言纳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指定专人负责党委、人大、政协、政法委等部门交督办事项的办理,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接受监督。
在工作中,积极“走出去”。去年底,市中院部署开展了法院领导干部走访部门、企业,走访代表、委员,走访乡镇、法庭“三走访”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共走访人大代表近50余人,征集共性问题反映、个案监督意见、法院发展良策等36条,促进了工作的不断提高。
同时,主动“请进来”。在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过程中,市中院注重从人大代表中选任一定比例的陪审员参与一审案件审理,为人大代表更直接地监督法院工作打造平台。去年11月,市中院采取视察参观、旁听评议庭审、会议座谈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人民法院”活动,积极拓宽接受监督的渠道。这项活动,市中院将坚持每年至少举行两次,让更多的代表和委员走进法院、监督法院。可以说,人大代表“零距离”旁听评议庭审,已经成为全市法院“阳光司法”的常态化措施。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时,市中院将其与司法公开工作有效结合,广泛听取“两代表一委员”、来信来访群众、结对帮扶村村民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努力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让群众满意的实效。
舆论引导传递司法正能量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市中院一直在更新宣传理念,提高与媒体交流、沟通的能力,把握新媒体时代的舆情规律,运用现代媒体信息手段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在对外宣传上,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向社会介绍典型案例、精品案例,发现塑造先进法官典型,展现人民法官可亲、可敬、可信的良好形象。
主动出击,开展专题报道活动,针对容易引起社会公众误解的案例进行主动宣传、跟踪报道,特别是对那些没有道理而试图通过非法闹访破坏社会秩序,扩大社会影响,来施压法院、获取非份利益、影响司法公正的极少数当事人,通过主动宣传、跟踪报道,让人民群众了解真相,争取舆论支持,坚决依法制止和打击不法闹访缠访行为,维护法制秩序,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同时,积极扩展裁判文书及相关案例的公开渠道。在法院网站开辟典型案例评析专栏,加大案例编写力度,定期将法院审结的具有典型意义和指导价值的案例及其法律文书向社会公开,在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的同时,引导群众理性看待诉讼风险。